2007/10/22

web 2.0 的精神.....

底下這篇文章寫的很好,請與標題合著仔細品味

===============================================

《國際產業》網路讓印度窮人翻身
2007/10/22 08:32 時報資訊

【時報-記者陳穎柔摘譯】馬諾哈‧拉克希米帕提沒有電腦。其實,在班加羅爾,像馬諾哈這樣的工人(房屋油漆工)通常不被允許碰客戶的公務電腦。

所以你能想像得到,當馬諾哈向一位秘書報出自己的生日、電話號碼和工作經歷,讓她輸入電腦,馬諾哈是有多麼驚奇。然後,有人幫馬諾哈拍照,再來,用滑鼠一點,馬諾哈的個人專屬社交網頁登上網際網路,成為Babajob.com的最新人物檔案。

Babajob是印度一家新創公司,旨在將Facebook與MySpace革命帶給世界上的窮人。Babajob不過是這波委外榮景造成的一個意外副產品:創業家和大型跨國企業正要將印度塑造成以窮人為目標的電腦運算創新中樞。

委外把數百家跨國企業和數十萬名科技人才帶到班加羅爾。現在,委外風潮興起已超過十年,前述企業有許多員工開始將其技術用於對抗貧窮上,技術不再只是用來開發軟體而已。

Babajob的創辦人席安‧巴拉格司維特表示,在Redmond,不會看到七歲的人在街上乞討。他指的是位於華盛頓州的微軟總部,他在那裡工作過。他說,在印度,你很難沒有自己真是幸運的感覺,所以你會問:對於周遭事物能做些什麼?要如何運用所有這些技術?

企業的理由或許沒那麼利他,但通常對窮人產生正面效應,企業已使印度變成一座將現代科技便利擴及長期匱乏者的實驗室。以諾基亞為例,它的超便宜手機有許多是在印度開發的;花旗是第一家在印度試驗能辨認指紋的特殊自動櫃員機(ATM)以幫助記不住個人身分辨識號碼的貧民窟居民;微軟已讓印度成為其全球研發團隊的主要中心之一,此一團隊為窮人研究科技,比如研究能把資訊念給不識字的電腦使用者聽的軟體。

最有名的是社交網站連結善用電腦的菁英份子們。反觀Babajob卻使印度菁英連結上其門外的窮人,後者需要工作但欠缺能找到工作的管道,透過Babajob,求職者刊登技能、雇主刊登徵才廣告,藉由「朋友的朋友」網絡撮合。

比如說,如果拉吉夫和三傑是朋友,而三傑需要一位司機,他可以上拉吉夫的網頁,再去拉吉夫的司機的網頁,然後看看這個司機是否有朋友剛好在找類似的工作。

三十一歲的巴拉格司維特在一九九九年進微軟總部服務,三年後,他被派去印度協助「微軟研發(微軟體制內機構)」設立印度辦公室。

但在班加羅爾工作的微軟員工過的生活與當地的印度人有極大差異,前者有佣人和勞工,他們看的報紙則刊載著關於營養不良和不識字的新聞。微軟的印度員工是第一次眼見這種情況,但其中多數覺得有了對抗這些的新使命。

許多人覺得有著要做些事來幫助其社會的衝勁,他們擁有世界級的電腦技能。與此同時,微軟在印度遭遇軟體盜版使其營收受限,已開始將低收入消費者視為極大的商機,因此,微軟工程師的利他衝勁受到了鼓勵。

在巴拉格司維特的研發辦公室,貧窮成為主要關注點之一,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被聘來解釋階級制度對鄉間電腦使用之影響。某日,在此一過程中,杜克大學一位經濟學家讓巴拉格司維特突然有了些洞察,這位經濟學家先讓他們喪氣,然後激勵了他們。

經濟學家阿尼盧德‧克利許納發現,許多做沒有前景之工作的窮印度人走不出貧窮不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工作選擇,而是因為欠缺發覺這類工作的管道。任一位班加羅爾人能證實如下觀察:這個城市充斥著渴望有工作的勞工,但富裕的軟體大亨不停抱怨說找不到女傭和廚師。

巴拉格司維特的靈光乍現為何?他當時想到要建置一個專業的社交網站。他就此辭去微軟的工作,然後和他繼父以及以前在微軟的一位同事架了一個社交網站,用以連結班加羅爾的雅痞和當地的工資勞動者。

建置一個旨在連結一天賺二至三美分的勞工之網站意味著要面臨特殊挑戰。這些工人普遍而言不熟悉電腦操作,對於Babajob尤其不熟悉。而且,富裕的雇主不會想讓隨機選取的應徵者照料他們的花園或新生兒。

為了解決此一連結性問題,Babajob付錢給任何上網登記求才的雇主(無論慈善機構或網咖老闆)。此外,Babajob不營造一個匿名的工作市集,反而將印度人在真實生活中聘僱的過程複製到網路上,即運用一連串的私人關係。

在印度,要找司機的生意人可能去問他的朋友,這個朋友可能去問他的司機。這樣的私人關係提供某種品質控制,比如這位朋友的司機不會推薦一個無賴,因為恐怕自己丟了飯碗。(原文刊於國際先驅論壇報)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