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4

評估行動終端8大要素 mobile device

唐鴻/DIGITIMES2007/10/24 前言:目前已決定導入Tablet PC的企業,定位較為明確,至於導入Tablet PC的評估要素,也可見諸本刊先前探討導入筆記型電腦的文章中。但是導入UMPC,則遠較導入Tablet PC複雜,因為在UMPC的應用定位中,可能與輕薄型筆記型電腦、PDA、PDA手機、智慧型手機等裝置重疊,如何完善的評估是否該導入UMPC,反而更為困難,因此,本篇將針對導入UMPC的關鍵評估因素,進一步加以討論。

M化是許多企業考慮導入行動終端的重要因素,但是行動終端的選擇相當多樣,事實上,UMPC只是眾多競爭者之一,還有一般筆記型電腦、輕薄型筆記型電腦、PDA、PDA手機、智慧型手機…等多種裝置,在華碩(ASUS)推出Eee PC低價電腦後,又多了1個新的競爭對手。

這些行動終端裝置雖然可以從外觀上看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功能性及許多設計概念,卻有大量重複之處,企業一方面因為能有多種選擇所喜,畢竟這並非獨佔市場,價格與品質都比較健康,但是另一方面又為選擇太多所苦。

本專題前面的章節中,已先針對UMPC作為第2台筆記型電腦的身分,做了一番評估比較,雖然這是一般人認定的UMPC定位,但是對很多企業來說,行動終端設備根本不是所謂的Sub-NB,因此,在此一假設不存在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評估?

所幸導入行動終端,還是有幾項關鍵因素可以作為評估標準,讓企業採購人員至少有個基準可以依循。

導入行動終端8大要素 按部就班評估真實需求面向

企業評估該導入何種行動終端裝置,可以由網路連線品質與傳輸速度、作業系統使用彈性、內容輸入難易度與重新學習成本、螢幕大小、攜帶便利性、電池使用續航力、穩定性與安全性、總持有成本等8個面向,進行全方位的評估。

1.網路連線品質與傳輸速度

作為M化終端,良好的無線網路連線品質與傳輸速度,當然是優先考量的因素,但是,目前無線網路的連線模式日益複雜,不同終端設備由於體積或基本設計的限制,支援的連線模式也不盡相同,當然是導入時應該評估的重點,特別是各種連線模式的費率不同,除了效率,連線成本亦不可忽略。

目前較為普及的連線方式,有Wi-Fi無線網路、3G或3.5G行動通訊網路;此外,眾所矚目的WiMAX執照,終於在2007年7月底透過競標程序,成功的發放了8張,根據規定,取得執照者必須在3年內開台營業,因此,業者間的布局與角力,也會牽動無線連線市場的變化。

單就連線支援度來說,各種連線模式都支援,自然比較能夠達成無縫連線的最佳狀況,不過,大部分的行動終端限於各種設計因素,通常難以一網打盡。一般來說,較大的裝置,即筆記型電腦、輕薄筆記型電腦、UMPC類的產品,都有支援擴充的USB插槽,因此,就算原本不支援某種連線模式,例如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都沒有支援3.5G上網,卻可透過安裝USB介面3.5G數據機的方式,解決此一問題。

扣除上網的部分,手機類的手持行動終端搭配近場通訊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即支援短距離的資料無線傳輸技術,能發揮相當大的應用彈性,因為NFC具有雙向識別和連接的功能,適用於認證與付費機制等特殊應用。手機加上NFC功能,成為電子錢包、悠遊卡的中心,雖然與一般無線上網的應用模式不同,卻同樣能替行動商務人士帶來不少便利性。

2.作業系統使用彈性

行動終端裝置的角色,除了筆記型電腦(含Tablet PC)與輕薄筆記型電腦與部分硬碟容量較大的UMPC外,幾乎都會受限於系統效能與儲存容量,無法運算與儲存大規模或是較耗效能的企業資料,此時,通常需要1台桌上型電腦或大型筆記型電腦,作為後端支援電腦,M化使用者的各種資料在兩者間交換,已是司空見慣的運作模式。

如果行動終端是筆記型電腦、輕薄筆記型電腦、UMPC,就作業系統這1項,基本上與企業後端電腦具有完整的相容性,因此無論是連接傳送資料,或是企業開發應用程式方面,都相當完整與便利。

如果企業導入的行動終端為PDA、PDA手機、智慧型手機,甚至Eee PC等裝置,其採用的作業系統多半為Palm、Windows Mobile、Linux、Symbian等,這類平台與Windows作業系統無法直接連接,必須透過中介軟體,或是企業另行開發的軟體,再不然就是透過網際網路連接,運用上的彈性較為不便,購置軟體或開發軟體的成本也較高。

3.內容輸入難易度與重新學習成本

由UMPC從基本概念捨棄鍵盤,到幾乎所有廠商都把鍵盤列為標準配備,可以看出內容輸入的重要性,特別是中文的環境,每個單字並非由符號所組成,所以輸入的難易度更重要,如果只是輸入一段簡單的資料,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相信這樣的行動終端,很容易被使用者束之高閣。

此外,輸入法也與使用者的習慣息息相關,雖然任何技巧都是多加練習即可熟練,但是要花時間重新學習,對許多已經熟悉某種打字或輸入法的使用者來說,可能相當困難,付出的時間與精力也難以估計。

如果不考慮使用環境,輸入的便利性當然以絕大多數使用者已經習慣的大型鍵盤最佳,因此,筆記型電腦與輕薄筆記型電腦通常仍是優先選擇,Eee PC在此項也不惶多讓,而改良過鍵盤的UMPC,基本上也頗貼近使用者的習慣,轉換的學習曲線應該不會太陡峭。

而以手機、PDA等裝置來說,除非外接鍵盤,或是內建鍵盤,且使用者已經非常熟悉小鍵盤的輸入模式,否則一般來說,輸入的便利性,還是以大型的裝置佔上風。此外,風靡全球的BlackBerry手機,雖然也具有鍵盤的設計,但是卻沒有多數台灣民眾習慣的注音輸入法,這個因素竟成為許多使用者或企業不導入的原因,可見內容輸入的影響相當大。

圖說:請注意UMPC與人物的手掌比例,說明了UMPC鍵盤通常必須遷就手持使用模式與攜帶便利性而縮小,因此使用者還是需要花時間才能熟練操作。

4.螢幕大小與顯示效果

螢幕是絕大部分IT設備輸出資訊的最重要裝置,行動終端亦不例外,在多數使用情況下,螢幕通常愈大愈好,並支援較高的解析度,讓顯示畫面的面積最大化,以瀏覽網頁這項行動終端經常執行的功能為例,大螢幕加上較高解析度,瀏覽起來絕對比較輕鬆;用於多媒體播放方面,通常大螢幕會搭配較好的顯示晶片,顯示效果亦較佳。

因此,在螢幕大小這個評估點上,類筆記型電腦產品還是一面倒的強,當然,目前許多智慧型手機或PDA的螢幕大小也急起直追,愈做愈大,但是多媒體顯示效果、螢幕反應速度等,通常還是略微遜色。

不過,螢幕大小通常與裝置本身的體積成正比,顯示效果通常也與耗電量息息相關,到底該如何取捨,還是端看使用者的需求,如果只需要看簡單資訊或是畫面較不複雜的網頁,小螢幕通常還是可以接受,不過,如果資料量較大,可能就得仔細評估螢幕大小。此外,有些使用者本身可能只需要讀取簡單資訊,但卻經常得向客戶展示或分享行動終端顯示的資訊,此時,螢幕當然也是愈大愈好。

5.攜帶便利性

行動終端裝置的攜帶便利性,評估起來通常也是一面倒,只是結果正好與前述3項相反,手持式、沒有內建鍵盤、螢幕較小的手機與PDA等裝置,反而遙遙領先,螢幕愈大、輸入愈便利的筆記型電腦等,在可攜性上則處於落後的局面。

除了尺寸之外,重量也是1å置所使用的連線模式費用,不同模式間運作數個月後,費用可能相差不少,也是總持有成本的一部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