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7

我的心願

有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原文引自這裡,怕不見了就剪貼下來。在看文章之前,先說說我的心願,我是一直想跟朋友好好搞一下我的想法,建立一個虛擬世界。之前也不是沒有人想找我去負責當時流行的網路連線遊戲,只是我覺得那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沒去。後來幾經週折,這幾年換工作快過什麼似的,目前,我只是想好好在現在的工作做個幾年,再累積一下人脈,若能工作與心願同時兼顧自然很好,若不能兼顧,就再晚個幾年吧。其實我的這心願存在不下十年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的。這篇文章說的很好,希望將來我也能照亮別人。



玻璃業群聚 不斷寫奇蹟
‧Taiwan News 2008/06/26
「蠟燭不要一直拿在自己手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把蠟燭逐一傳下,整群人都會被照亮,就算你手中沒有蠟燭,群聚就可以共享光明」。
【文/林明志】

中部濱海的中小企業 團結力量大

「蠟燭不要一直拿在自己手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把蠟燭逐一傳下,整群人都會被照亮,就算你手中沒有蠟燭,群聚就可以共享光明」。林肇睢說,他大學時就喜歡登山,夜裡群聚在光亮處,夥伴共享共分攤,他說,群聚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會在舞台發光發熱。

林肇睢是台灣首位實踐企業群聚的奇人,十年來,拿下世界最大家具品牌IEKA八○%的玻璃類產品,他說IEKA的十片玻璃,有八片是從他們手裡銷出去的。

十年前開始分享訂單

台明將十年前削價爭取到IEKA第一筆訂單一○○萬美金,同業分享訂單的原則進行玻璃群聚,十年後,IEKA的訂單多達四六○○萬美金,二○一三年,IEKA計畫將訂單量倍增到二億美金。

八十歲的IEKA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今年三月,特地從瑞典總部飛到台灣彰化,就是想一窺台灣玻璃產業的傳奇。

林肇睢是玻璃業界的奇人,中部業界喜歡稱呼他「大哥」。大哥不是混江湖;而是領導玻璃業界打拚,林肇睢為人四海,強調團結,他說,玻璃業是傳統企業,規模不大,想要生存就是團結打拚,就像打群架一樣,力量才能完全發揮,單打獨鬥容易遭到欺負。

從台明將公司說起,台明將前身為「信利行」,成立於民國三十二年,當時只不過是住家型的玻璃店,民國四十二年登記為「泉興鏡行」,七十三年正式成立「台明將企業」,現在的台明將資本額為一.五億,員工約一五○人,也是台灣玻璃龍頭台玻公司中部最大的經銷商。

台明將的成功之路

林肇睢說,從父親林將泉草創,他是二代接班,兒子林一翔退伍投入,家族三代在玻璃業界,從草創時期的四十坪廠房、二名員工,到今日漢寶本廠、一廠、彰濱工業區的玻璃館廠區,看盡玻璃產業的風華與慘淡及人間冷暖。

林肇睢輔仁大學體育系畢業,服完憲兵役退伍返鄉做玻璃,當時公司員工只有六人,專責從事玻璃販賣及簡易加工交易,由於人少事繁,父親每天都要清晨忙到晚,家族成員不眠不休的為公司打拚,林肇睢說,如果沒有突破,大家都會被累死、累病。

一定要突破規模與改變模式,是林肇睢始終存在的思維,他說︰「公司如果只能維持現狀,會累死老闆,損壞身體」「站在物競天擇,終有一天會被無情的淘汰」。林肇睢接管台明將之後,思考公司的長遠發展,與組織制度建立,他把「家族企業」轉化為「企業家族」,講究「傳賢不傳子」的經營理念。

「我不知道其他企業是怎麼經營?但我接管公司就是將經營權、所有權分離」簡單的說,就是員工與資方平均分享企業利潤,林肇睢的想法是,公司就是勞方與資方,不是誰較重要的問題,而是一樣份量,一樣共享共榮。台明將的員工分紅與資方一樣,不是資方取得絕對利潤後,再切割出員工享有的分紅,台明將的員工很喜歡此套模式,也很少人願意離開公司。

家族企業轉化為企業家族

家族企業轉化成企業家族,林肇睢說,玻璃業者要團結打拚,他把公司經營模式擴大到同業的結盟,協力廠商與台明將的份量是一樣的,他不是金字塔形的運作模式,台明將高高在上,而是環狀的配合模式,林肇睢解釋說,環狀的運作模式就沒有階級之分,產業策略是團結向國際競爭,這也是玻璃產業群聚的原始模型。

在台明將只有跟不上腳步的員工自動離職,林肇睢很少開除員工,在玻璃產業聚落裡,群聚的廠商對林肇睢信任,幾乎每位公司的管理階層,對林肇睢都豎起大拇指稱讚「大哥就是大哥」。林肇睢在大葉大學碩士進修,論文的專題就是他倡導的「產業群聚的效應」,目前他是彰師大機械所土博士班,專攻研究光學玻璃。

有人說,台明將不是玻璃業的大廠,資本額一億多,員工一百多人,卻有能力接下IEKA的千萬美金大單,IEKA的訂單每年都逐步增加,台明將到底怎麼辦到的?林肇睢說,表面上台明將不是大型企業,但是台明將背後的玻璃群聚業者,是最大的支柱,團結數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中小型企業,不是可用資本額來計算的。

 林肇睢回憶,一九九八年,台明將以砍價二五%接下IEKA第一筆訂單,第二年與瑞典廠商比價,台明將再殺價三○%,二度爭取IEKA的訂單,瑞典的廠商原本擴充機器設備要與台明將比價,「瑞典廠商投資設備,就是為了接IEKA訂單,失去IEKA它什麼都沒有,只好宣佈倒閉!」林肇睢說,他就是帶領台灣玻璃業界打群架,IEKA的訂單就是我們的國際舞台。

隨時保持群聚優勢

IEKA訂單迷人卻有致命性,它的付款很乾脆,出貨二周內可以拿到貨款,但是採取全球開放競價,每年都會將產品的規格公開在網路上,歡迎全球供應商報價,能夠提供最好品質、準確交期與最低價格者,就有機會拿走訂單。IEKA的訂單策略,讓林肇睢戰戰兢兢,隨時保持群聚的優勢。

林肇睢說,每年競價取得的訂單,逐年增加,他所領軍的台灣玻璃群聚隨著增長,目前,台明將交付約三十家業者生產IEKA訂單,且代工IEKA的產值約佔每家代工廠的四成以上,林肇睢說,群聚最大的效應就是利潤共享,風險分攤,有錢大家做夥賺。

台明將是台玻公司的經銷商,同業需要的平板玻璃大都向台明將購買,因此台明將在業界的名聲很響,甚至南部業者都向台明將購買原料。林肇睢說,為了隨時支援玻璃同業生產所需,特別建構一個比台玻還要大的倉庫,庫存至少一萬二千噸,足以建造三棟台北一○一大樓,一○一大樓的玻璃外牆,約使用三千四百噸。

林肇睢說,他庫存大量的玻璃原料,是要做為群聚廠商的彈藥庫,也是設備的調度之一。他說,群聚廠商除了訂單的分享之外,包括設備、資金都是靈活支援調度,例如,群聚廠商需要生產設備,他會協助調度設備,折舊供給需要的廠商,另外,同業需要玻璃材料時,台明將會支援不預收現金,等到同業出貨收款之後再付錢給他。

協助業者站穩世界舞台

台明將的做法是不獨大,生產力彈性;同時降低風險,林肇睢說,訂單分享給同業,代表每個人都會賺錢,同樣代表風險分攤,不需要寡佔增加設備風險。有一次IEKA單品訂單原只有一百萬片,突然通知下個月要增到一千萬片,林肇睢說,一般業者根本無法接下單子,但是他們卻做到了,林肇睢通知群聚廠商增加產能,他們輕易通過考驗過關。

激增十倍的訂單,分攤給十多家業者,不需要太多壓力,但光靠單一廠商提供,根本無法交貨,況且新增生產線恐怕趕不上,如果訂單突然減少,閒置的設備成本,都會造成經營的困難。林肇睢的經營哲學,讓台灣玻璃中小企業站穩世界舞台,許多玻璃代工業者都想爭食IEKA大餅,但都無法順利取走訂單。

玻璃群聚走向彰濱工業區,為了加強運輸與材料支援,林肇睢首先響應進軍彰濱工業區設廠,他投資十二億買地蓋工廠,還到處遊說群聚廠商進駐,配合的廠商受到鼓舞,計有金潔明、福華、倩影等玻璃業者九家,廣義的玻璃相關業者包括鑄鋁、鐵管、玻璃與鏡子配套廠商等計有二十八家。

彰濱工業區原本未有玻璃加工專區,也因台明將領軍鼓舞業者進駐,工業區重新規劃設立「玻璃專區」。台灣玻璃業界的龍頭台玻公司,原本看淡台灣的玻璃產業到中國投資,十五年之後,台玻又在台灣投資二十億,重啟平板玻璃窯爐增產,且設置台玻鹿港彰濱廠,都是看中台明將倡導的玻璃群聚成果。

鼓勵業者留守台灣

林肇睢說,群聚越集中,發揮的力量與調度更靈活。台灣九○年代發生產業外移潮,台明將堅持不去中國,同時鼓勵業者留守台灣,以現今商場少見的義氣支持同業,讓群聚分享成長法則發揮到極致,十年來的努力,台明將的玻璃群聚打響國際知名度,誰也沒有想到,千萬美金龐大的產值,來自台灣中部濱海的中小企業,群聚的力量真可觀,它正在逐漸的壯大。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第348期】

0 意見: